欢迎来到翱程旅游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订单

您所在位置:翱程首页 > 目的地简介 > 目的地简介 > 四川泸县简介

景点

景点搜索

酒店

酒店搜索

入住城市:

酒店名称:

签证

签证搜索

预定城市:

目的地:

目的地

目的地搜索

目的地名称:


主题活动


旅游工具箱

分享到:

四川泸县简介

发表时间:2015/11/5 8:59:21 来源:网站 浏览量:145
      【地理环境】 泸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5°10′50″~105°45′30″,北纬28°54′40″~29°20′00″之间,东西宽约56.23公里,南北长约46.8公里,幅员面积1532平方公里,全县人均土地面积为0.15公顷。东与重庆市的永川市、泸州市合江县连界,南与泸州市龙马潭区和江阳区相邻,西与自贡市富顺县接壤,北与重庆市荣昌县和内江市隆昌县相连。境内地貌有低山深丘、中丘中窄谷、浅丘宽谷、河谷阶地四种形态,分别占幅员面积的7%、27%、60.5%和5.5%。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点(万寿山最高峰)海拔757.7米,最低点(新路)海拔218米,高低相差539.7米,全县约有66%的土地分布在海拔350米以下区域。
  【历史沿革】 泸县古称江阳,从西汉武帝建元6年(公元前135年)设县治起,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泸县在清代时称泸州。清光绪34年(1908年)改称川南永宁道为下川南道,县境为四川省下川南道泸州直隶州本属。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北京政府撤销道制,泸州直隶四川军政府。1913年恢复道制,撤消泸州直隶州本属,改称泸县,隶属四川省下川南道。1914年,下川南道改称永宁道,泸县隶属永宁道。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分四川省为18行政督察区,泸县隶属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2月3日,泸县解放,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原四川省划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署区,隶属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川南人民行政公署驻泸县,下辖泸县、内江、乐山、宜宾四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区及自贡市。泸县、富顺、隆昌、合江、纳溪、叙永、古蔺、古宋等八县隶属泸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50年7月,泸县分置市、县,划泸县城区及部分郊区设置泸州市,8月1日,县、市分开办公,泸县隶属关系不变。1951年11月9日,泸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迁往隆昌县城。1952年2月25日改称隆昌区专员公署。1952年9月1日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撤销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政公署,各专区由四川省人民政府领导。1952年9月24日,隆昌区专员公暑迁回泸州市。1953年1月,隆昌区专员公署改称四川省人民政府泸州区专员公署,辖8县1区。1960年7月1日,泸州专署与宜宾专署合并,称四川省宜宾专员公署,仍驻宜宾市,泸县属宜宾专署管辖。198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泸州市改为省辖市,实行市带县新体制,自此泸县隶属泸州市管辖至今。199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泸州实施区划调整,将泸县通滩、弥陀、分水岭、石寨、况场6乡镇划归江阳区管辖,石洞、胡市、金龙、安宁、特兴5乡镇划归龙马谭区管辖,12月26日泸县县城迁福集镇。
  【行政区划】 根据《泸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部分镇行政区划的通知》(泸县府发[2006]114号)文件精神,为深化农村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实现“工业强县,劳畜富民”战略目标,县委、县政府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泸州市人民政府分别以川府民政[2006]9号文和泸市府函[2006]43号文批准,于2006年8月28日起对泸县部分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销龙脑桥、青龙、雨坛、顺河、玉河5个镇;扩大4个镇的行政区域。将原龙脑桥镇、青龙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福集镇,福集镇人民政府驻福集镇;将原雨坛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方洞镇,方洞镇人民政府驻方洞场;将原顺河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得胜镇,得胜镇人民政府驻得胜场;将原玉河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玄滩镇,玄滩镇人民政府驻玄滩场。经调整,泸县由24个镇调整为19个镇。
  根据《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镇村设村工作的通知》(泸县府办发[20063]134号)文件精神,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实施地名服务工程的通知》精神,切实提高地名工作的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在泸县镇村设立标志牌。全县共设置镇、村标志牌200块,街路标志牌477块。
  积极做好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完成了泸永线、泸荣县联检工作。
  【人口状况】 2006年末全县总人口105.5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03万人,常住人口为85.26万人。城镇化率25.4%,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2‰,人口死亡率4.7‰。
  【气候资源】 2006年,泸县气温偏高,降水明显偏少,日照正常偏多,灾害性天气出现在夏季,干旱严重。全年平均气温18.9oC,比历年平均气温偏高1.3oC,极端最高气温41.3℃,极端最低气温0.1℃。全年38℃以上高温达16天,40℃以上高温达9天。全年降水753.3毫米,比历年偏少264.5毫米。全年日照时数1267.9小时,比历年偏多0.4%。
  【土地资源】 泸县辖区内土壤类型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四个土壤类型。其中水稻土占耕地面积的83%,土壤肥沃,适宜性强,是四川省农产品主产区。2006年末,有农用地1,897,898.6亩,占幅员面积的82.59%,其中耕地1,244,241.1亩,园地86,425.8亩,林地199,175.0亩,其它农用地368,056.7亩;建设用地257,964.0亩,占幅员面积的11.23%。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20,950.3亩,交通用地13,956.0亩,水利设施用地23,057.7亩;未利用地142,138.5亩。全县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生产力水平较低下,经济效益不高,且耕地质量较差,高产田仅占22.2%,中低产田占77.8%。
  【水资源】 泸县位于长江北岸,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河流有7条,境内总长574 km。全县地表径流量6.1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储量0.37亿立方米,可开采水地下水资源0.21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除长江干流外,为9.1644万kw,可开发总量3.8496万kw,已开发3.1375kw.
  【矿产资源】 泸县属矿产资源贫乏县,境内主要以非金属矿产为主,且种类少,已发现的矿产有天然气、烟煤、菱铁矿、建筑石料用石灰岩、水泥用石灰岩、玻璃用石英岩、铸型用石英砂、建筑用砂岩、耐火石、陶瓷用粘土、砖瓦用页岩、矿泉水、地热、砂金等13种,查明资源储量的3种,已开发利用的8种,尤以烟煤、石英砂(岩)、石灰岩的开发利用最为突出。截止2006年12月,泸县有各类矿山企业140家,其中:煤炭矿山41家,石灰岩矿山32家,石炭砂(岩)矿山10家,砂石、页岩类矿山57家。
  煤矿:泸县是泸州市唯一的烟煤产地,煤质优良,属1/3焦煤,是煤化工、冶金、火力发电、玻璃、建材等行业的最佳原料,主要分布于古佛山、螺观山两大背斜带上,煤层位于三叠系须家河组一、三、五段内,涉及石桥、得胜、福集、牛滩、潮河、嘉明、喻寺、方洞、立石、云锦、百和等镇,其地质构造简单、但煤层厚度普遍偏薄,开采的煤层最厚的0.8米,最薄的0.25米、资源储量据四川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五队提供的泸县煤炭资源储量报告统计,县境内累计探明储量1.2亿吨,已占用6000多万吨,全县年产原煤200万吨左右,产值约4.5亿元。
  建筑、水泥用石灰岩:泸县石灰岩矿层位于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大安寨,东岳庙段和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层位,县境内已探明储量约1.5亿吨,该矿层薄、品位差、仅少量可供露天开采,大部分只能硐采,回采率只有50%,矿产品部分用于生产水泥、大部作为建筑和修公路中的混凝土骨料全年产量80多万吨,产值1600万元。
  玻璃、铸型用石英砂(岩):该矿层位于三叠系须家河组六段,玻璃用石英岩分布于福集镇的天洋、龙脑桥片区,经四川省地质矿产局113队地质勘查,获玻璃用石英岩储量1057万吨,现由四家公司开发,年产玻璃用砂20万吨,产值1400万元,铸型用石英砂分布广,储量大、现由天兴精选石英砂厂1家开发,年产铸型砂6万吨,产值600万元。
  其他矿产:建筑用砂石、砖瓦用页岩、河道砂(砾),此类矿产经济价值低、资源遍布全县各地、储量大、开采比较普遍;矿泉水、菱铁矿、砂金、地热等矿产经济价值高,经调查,无工业利用价值,量少质次,大多不具开采条件,只有矿泉水和地热可供开发。
  【旅游资源】泸县地处川南丘陵地区,山青水秀,历史悠久,文化遗迹众多。有全国重点文物龙脑桥、宋墓石刻;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雨坛彩龙;有国家AA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区玉蟾山、省级风景区玉龙湖、市级风景区海潮湖、道林沟、市级自然保护区牛滩白鹤林;有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立石古镇、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兆雅新溪子村。2006年,玉蟾山、玉龙湖景区规划编制工作和县城内旅游景区线路规划已完成;玉龙湖民族风情(秋雨阁)、普照寺主体工程已竣工,总投资400万元;玉蟾山万佛殿已竣工,占地600多平方米,总投资400万元。
  【文化资源】 泸县历史悠久,2006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织中国分部确认为全国100个“千年古县”之一。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脑桥、宋墓石刻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泸州雨坛彩龙,2006年雨坛彩龙参加了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作协第八次代表大会联欢晚会演出成功,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现场“点睛”;有玉蟾摩岩造像-流民图、百和莲枪、毗卢五寺、玄滩延福寺、喩寺元通寺;有民间文艺演出队伍80支,其中张德高的火巴耳朵艺术团最为出名,2006年张德高进入中央电视台春晚演出;全年送文化下乡活动30余场次,县文艺小分队常年活跃在农村市场,年演出达120场之多。